找到相关内容1230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塔尔寺羌姆舞蹈的结构和特征分析

    。“夏雅”舞段,时而跑跳,时而跨跃,动作干净利落,很能体现野鹿和野牛的生活习性,这些成功的处理手法,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还应提及的是,在七个不同的舞蹈段落中,都可见到一腿稍微弯曲前抬、旁抬或在斜前方...

    马·古兰丹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61669798.html
  • 明朝艺术史之明代的绘画艺术(2)

    公望隽秀苍润的格调。晚年的仿李成、仿董、巨之作,都呈现出自己文秀清婉的气格,且笔墨老到,均是自家风貌。  表现文人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性的题材是文征明画作的重要内容。如《真赏斋图卷》、《东园图》、《葵阳图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1070215.html
  • 认知与价值

    以实现人的自然本性为理想;而孔子则强调的是礼文导向的政治观,以维系社会的整合为诉求,以形塑人的道德习性为理想,故而主张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”(《论语?为政》)。   由此可知,孔子所关切的是...

    袁信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75370684.html
  • 蔡耀明:《大般若经·第二会》的严净/清净 (2)

    虽然都了不可得,但若牵就世俗的思惟习性,把一切法平等性放到杂染与清净这两边所构成的一组面向来考虑,即可依世俗言说规定为清净。为何不规定为杂染?主要的着眼点应该在于「一切法等平等之性皆本性空」(...

    蔡耀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33571037.html
  • 缘起:传统的诠释是错的吗?

    跟六识有着相似的‘反应’习性,也就是它们都需要有一外境作为它的所缘。  51. Gethin 1994:22。  52. 从哲学的义意来看,在阿毗昙各派中对业力的本质有很大的争议。这是根源于有两种不同...

    Michael S. Drummond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2571284.html
  • 中观之诸法实相

    无不从积久成性中来,无天生的弥勒,也没有 自然的释迦。性,不过是缘起法中由于久久积习,渐成为强有力的作用,而有非 此不可之势。常人不知缘起,偏执自性有,所以将积渐成性为本性,或习性以外 另立本性。性虽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571295.html
  • 宗密着“道俗酬答文集”的研究

    从来、亦无所去」,这就是禅宗所谓的「顿悟」。  「顿悟」只是使人,认到本身的潜力,但还须要渐次修习,才能使根深的妄情习性,逐次去掉,使宗教生活,圆满自然。宗密认为「渐修」是必须的,因为在已经「顿悟」...觉妄是修〕 本文附资料三云: 「以灵知为自心,勿认妄念。妄念若起,都不随之。」   〔妄起〕 资料又云: 「然多生妄执,习性以成、喜、怒、哀、乐、微细流注」。   〔造作〕 有意制作而成的东西。   ...

    冉云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1771337.html
  • 心灵环保与社会和谐

    生死流转过程中的众生,因为各自业力、习性、环境、背景等因素的差异,而表现为现象界的千差万別,但是千差万别的现象并不能掩盖众生生命本质上的同一,也就是众生在理性上的平等。这种同一的生命本质,就是一切有情...

    觉 醒

    |心灵环保与社会和谐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01773881.html
  • 葛婉章:笔绘唐卡的保存传统与发展(1)

    汉地「中国喇嘛教」有关,而非西藏本土习性。白粉主要是石灰﹝lime﹞、白垩﹝Chalk﹞。胶有动物牛皮胶或植物手掌参﹝dbang po lag pa﹞。这样的底布制程也大致一脉相传,自公元八世纪以来,...

    葛婉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574044.html
  • 戒律与政治、法律原理之同异

    惑乱的诠释,又与后者的「性恶」理论大同。盖无明为本的「爱集」,是无从找寻「沦落」之起点的。祇是佛教不以罪性为「本性」而视作「习性」,此点与「性恶」说迥异。 为什么要推举「王」呢?因为世间产生诤讼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374069.html